家长毁起孩子,比任何一所学校都可怕
文 | 张丰
在中国,但凡受到过像样教育的人,都对应试教育非常反感。尤其是像我们这样靠写文章为生的,抓到机会就对应试教育批判一下。我太太有时候看不下去,说:“你这种靠高考改变命运的,难道不应该感谢这种教育吗?”
中国现存的教育,是一个复杂的体系。它有备受争议的一面,也有压制人性的一面。如今70后与80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,这些新生代家长对中国学校教育的整体看法是非常负面的。这种负面评价,在促进中国教育进行着缓慢而前途不明的改革。
但是,当人们在控诉教育系统时,同时就陷入了一个难题:既然孩子是亲生的,既然自己不喜欢这个教育体制,为何要把孩子送进去受苦?在家长和学校之间,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。
《新京报》的调查报道《读经少年圣贤梦碎:反体制教育的残酷实验》所展示的就是一种激进的家长行为。就记者所提供的几个案例来看,无一例外都是由于家长对现行教育体制心生反感,擅自做主把孩子从学校接回送去读经学堂。有的家庭,还因为夫妻态度不一致而走到了离婚的地步。
几天前,媒体报道四川泸州一位叫李铁军的父亲则更为极端,2005年,已经62岁的李铁军把9岁的女儿接回学校,发誓要把她培养成科学家。如今女儿已经20岁了,只想早一点结婚,摆脱她疯狂的老爹。
像李铁军那样疯狂的人是少数,但是把孩子送往读经学堂培养圣人的,却大有人在。如果说学校教育有“毁人”的一面,这些父母的做法则是标准的家长暴政。这些父母所践行的,不过是“我的孩子,我要亲手毁掉他”。在他们看来,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,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,他们拥有全部的决定权。
▲ 海南海口孔子学堂,身着汉服的孩子对着一幅孔子画像在读经诵典。图片来自CFP
现代社会普遍认可,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事物拥有决定权。但是,在一个孩子成年之前,他到底是谁的?传统社会,孩子当然是父母的,父母甚至可以打死自己的孩子而不用吃官司。
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,社会或者国家把儿童从父母手里剥夺过来,进行“统一”的教育。这种统一的教育,每个国家都不一样。
但是,不管教育的内容如何,孩子与父母的分离都是一种趋势,这种分离都是强制性的。所不同的只是,有的国家完全把孩子看成“国家财产”,而有的国家则比较谦虚,认识到国家的角色不过是“代管”,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,仍然给予儿童更多的可选择权。
现代国家,往往都会制定一个《义务教育法》。这种教育的目的,不是把孩子培养为圣贤,甚至相反,学校教育总是培养“更相似”的孩子。全球通用的科学语言、现代世界核心的价值观(遵守契约)、可以与大多数人进行交流的语言等等,这些普及性的教育,把一个孩子规训成“现代人”。
所谓的“合群”,并不一定是什么开朗的性格,而是懂得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一回事,它是怎么运转的,个人在其中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。
▲ 认真读经诵典的孩子,东方IC供图
培养共同的价值观,传统社会的教育不但也行,甚至还是它的强项。中国古代的科举,大家都一起读有限的几本经典,最后的价值观当然也是相似的。
问题的关键在于,传统社会的教育是不折不扣的精英教育,识字率低下,读书人才能一统江湖。而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与分化,最聪明的人,也只能在某一个领域称雄。
现代社会的特征,要求一个普及性的大众教育,这样的教育将让你获得作为普通人的“通用知识”。个人的兴趣和钻研,都只能建立在这种“通识”的基础上。“同质化”是一个贬义词,但现代教育的核心,首先就是“同质化”,那些出类拔萃的孩子,将能够在这样的教育中保持个性,有一番作为。
大多数人,最终结果都是社会分工中某一个流水线的一员而已。教育的最终目的,是培养一个普通人,这让人泄气,但是却是难以改变的现实。
对那些想彻底抛弃这种教育的家长来说,我们不得不悲哀地承认,不管你有多厉害,哪怕是你从清华获得一个理学博士,再从北师大读一个教育学博士,你仍然无法独自把孩子培养好。
一天霸占孩子24小时,他也不过是一个缩小的、低能的复制版的你而已。同样,人们也不可能考依靠在深山老林里苦读经典20年,就幻想能“治国平天下”,等你出山,天下是什么你都认不出来了。
很荒谬的现实是,号称培养精英的读经学堂的流行,竟然很大程度上是拜央视《百家讲坛》所赐,而《百家讲坛》本质上不过是一个把经典读物大众化的节目而已。家长竟然只是看了几期于丹讲《论语》,就想象着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圣贤,却不明白于丹连研究论语的学者都算不上。
最近这些年媒体曝出来的一些包办或者以专制态度对待孩子教育的“强人”,大多都是知识结构有着严重缺陷的人,在教育的意义上,他们自己就是失败者,却幻想通过在子女身上施加法力来个大翻盘。一旦家长的无知和狂妄达到一定程度,对孩子的危害性将超过任何一个学校。
▲ 读经学堂的孩子,图片来自CFP
一个看上去不太招人喜欢的结论是,尽管学校教育看上去很糟糕,我们还是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。家长的失落,只能通过对学校教育的批评来缓解。还有一个让人沮丧的结论是,不要指望有完美的教育,也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变得完美。
我读初中的时候,父亲是学校的数学老师。我的数学非常糟糕,让我奇怪的是,父亲却没有利用特权把我调到他的班级严加管教。初二的时候,一个年级只有三个班,父亲却照样避开了我。
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一直困扰着我,后来我才知道,作为老师,父亲一直避免对我施加直接的影响。他认为,对知识的教育是老师的事,他很认真地对待他的学生,而我也只能从自己老师那里想办法。
亲戚们很不解,责问他为何不辅导我数学,他的解释是:他的偏科,只能自己解决,我也教不会啊。父亲这个不干涉的原则里有一些真理的成分。“我唯一知道的是自己一无所知”,如果苏格拉底是对的,做父母的就不要太自负。谦虚的父母,会让孩子进步。
(原标题:《家长暴政,危害性比任何一个学校都大》)
【作者简介】
张丰 | 腾讯·大家专栏作者,读书人。
【精华推荐】
·END·
大家 ∣ 思想流经之地
微信ID:ipress
洞见 · 价值 · 美感
※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《大家》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,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@foxmail.com